民族学学院师生联合党支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党的建设为引领,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通过以“双带头人”为“支点”,教师党员和学生党员为“双线”的组织架构,党支部从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学科建设、文化传承等方面,构建起富有民族学专业特色的工作格局,现为第四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
图1:民族学学院师生联合党支部
追根溯源 做坚定文化自信的传承者
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将政治引领、政治吸纳、政治把关、政治锻炼贯穿始终。党支部在“三会一课”制度的基础上,引导师生党员关心时事政治,关心国家和学校的发展,准确把握新时代高等教育领域的新形势和新要求。
教师深耕课堂、励耕教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开设《考古与文物》《中国古代陶瓷文化》《满文基础》等特色选修课程,让课堂成为大学生知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渠道。立足秦皇岛深厚的文脉传承,组建“大学生民族团结实践队”,利用中华传统节日和国家重大节庆活动开展传统文化实践,全方位浸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理论、在文化中熏陶滋养、在实践中锤炼成长。
图2:民族学学院师生联合党支部开展党纪学习教育集中学习
立德树人 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笃行者
党支部牢牢把握工作主线,在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向纵深发展的过程中,探索更有针对性、时效性的方法。组织召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研讨会,结合教师党员的专业方向,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汇编成册开展集中学习。搭建学术交流平台,依托河北省民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完成多项资政报告。
党支部教师不断提升教学科研能力,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多角度、专业性的学术分析和理论阐释。党支部教师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在《民族学导论》《人类学概论》等课程中增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等内容。以“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调查”等为主题,鼓励学生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围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和现状开展田野调查,引导学生切实“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图3:民族学学院师生联合党支部组织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参观秦皇岛博物馆
守正创新 做深耕冷门“绝学”的实践者
党支部高度重视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确保有人做、有传承。充分发挥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头雁作用,加强科研引领。邀请专家指导申报科研课题,鼓励教师运用新理论新方法进行跨学科跨领域研究,抢救、整理、发掘和强化濒临消亡、研究薄弱但具有文化传承价值与重要学术意义的冷门“绝学”。
党支部发挥首次获批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专项的辐射带动作用,立足国家重大战略研究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推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努力实现学科建设健全扎实、优势突出,冷门学科代有传承的目标,激发教师群起效仿的凝聚合力,形成“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滚雪球效应。
图4:民族学学院师生联合党支部赴卢龙县青龙河村调研
聚力协同 做党建引领“大思政课”深度融合的推动者
党支部积极拓展文化育人新渠道,组建了“采薇”志愿讲解团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注入新的活力。讲解团通过“学习—讲解—再学习”,不仅实现了从“他育”到“自育”的个人成长,更拓展到了“育人”层面的蜕变,自觉争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者、传播者、践行者。
党支部持续开展“山海民族风”学术讲坛、读书沙龙、民族志影像展播特色活动,师生围坐一起,畅所欲言,碰撞思想。深入开展“强国一代有我在”等系列主题活动,增强支部党员的凝聚力,引导学生在理论联系实际中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激发学生努力学习、服务家乡、报效祖国的赤子情怀。
图5:“采薇”志愿讲解团队成员为崇德实验中学学生讲解中华文化长廊